|
|
|
|
您当前的位置:本地通首页 > 本地文化 > 棠城古韵-龙池鲫鱼二首

棠城古韵-龙池鲫鱼二首

关键词:六合历史,六合文化    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
  • 相关机构: 六合在线
  • 电 话:
  • 网 址:http://www.luhe365.cn
  • 感谢 liuhe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
  • 点击率:2123

   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

(民国)张通之

首小殊常鲫,鳞金类鲤鱼。

乡人夸异味,每食必无余。

龙非池中物,龙去剩此鲫。

龙在谁敢屠,鲫在人争食。

 

   【赏析】

    龙池鲫鱼和普通的鲫鱼不同,头很小,鱼鳞略带金黄色,类似鲤鱼,乡人都夸赞它的异乎寻常的味道,每次饭桌上龙池鲫鱼,必定一无所剩。

    传说中,龙池过去确实有龙盘踞,但是这小小湖泊哪能容纳得了它。后来龙一跃而去,只剩下龙池鲫鱼。龙在的时候,大家怕惊动它,连鲫鱼也不敢捕捞屠杀。现在龙离开了,大家争着捕食美味的龙池鲫鱼。

    这两首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文史学家、六合乡贤张通之描写龙池鲫鱼的作品,第一首写龙池鲫鱼的形态和味道,第二首写龙池鲫鱼的传说故事。我们仔细品位第二首诗,可能他还包含一个隐喻: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,江宁织造府曹雪芹家以龙池鲫鱼进贡上餐,受到称赞,后成为贡品,于是只有身为天子龙种的皇帝才能吃到,普通民众就很难吃到了。到了民国时期,皇帝下台,实行共和,好比天子“龙”离去了,因此龙池鲫鱼又回到民间的餐桌上。

    张通之,名葆亨,字通之,南京六合人。他对龙池周边的人文、风景了如指掌,还写有《龙池上听松涛》等诗,记述了他游览龙池的见闻。据民国《六合县志续稿》记载,张通之在清宣统元年(1909)选为拔贡,准备就任河南之职时,正遇母丧,根据清律必须守孝三年,因此未能赴任所。不久,辛亥革命爆发,历史进入了民国时期,他也无意仕途,于是甘于清贫简朴的生活,以吟诗作词和撰书绘画为乐事。民国元年之后,张通之先后执教于金陵女子大学、蚕桑职业专业学校、私立钟英中学等大中学校,桃李满园,声名颇显。抗战胜利后,南京成立通志馆,他受卢前之聘为《南京文献》杂志编纂,并与汪东培、胡小石等南京籍著名文人雅士交游唱和。

    张通之的诗文清新淡雅,不事雕琢。以上两诗,诗如打油,聊聊数语,诙谐中透出庄重,将龙池鲫鱼活现出来。他不仅在诗文书画上有所建树,最值得称道的是其有关南京美食的推介。他撰写了南京两大美食名著之一《白门食谱》(另一部为袁枚的《随园食单》),本书对南京特产有详尽的介绍,如闻名遐迩的南京板鸭、美人肝、芦蒿等。这里介绍的是六合龙池鲫鱼,他在《白门食谱》中还将龙池鲫鱼与玄武湖鲫鱼进行了比较:“后湖(即玄武湖)之鲫鱼大者一尺余,不易得。……其味绝佳,与六合县龙池鲫鱼相似。六合龙池鲫鱼头小而鳞带金色,土人以为龙种。后湖在古代亦有黑龙飞跃升天,故湖曾云玄武,此鱼岂亦龙种乎?”可见他对食物的仔细观察和深入研究。书中他还介绍了“三坊巷郑府烧大鲫鱼”和“三铺两桥陶府酥鱼”两道菜,以及他们的特色烧法。由此可见,他对鲫鱼是情有独钟,是当之无愧的美食家。

赞助商提供的广告
纠错信息:(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)
电话:18651620989 传真: 邮箱:42414880#qq.com
地址:南京市六合区雄州街道汇锦水岸城15-4 邮编:211500
Copyright © 2004-2024 六合在线运营中心版权所有  技术支持:城市联盟
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""
='{"id":"10"}'>